顯示具有 mobil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mobil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2-09-11

nVIDIA Tegra 3

這個月(2012.9)一堆平板陸續上市,我自己比較關注的包括iPad mini, Nexus 7, Kindle Fire HD, 跟MediaPad 7 Lite;主要原因在於:目前10吋的平板,單手拿起來當電子書讀,手腕還是很快就支撐不住,多數時候還是得依賴支架放在桌上使用。

今天湊巧看到一則新聞,有關nVIDIA對於Amazon宣稱Kindle Fire HD用的TI OMAP 4470可以秒殺Tegra 3的駁斥,感覺挺有意思的。長期以來,手機跟平板這塊最常聽到的處理器廠商應該是Qualcomm,其次才是nVIDIA跟TI,Apple跟Samsung也滿常聽到的,不過多是用在自家產品(華為海思也有類似的傾向),翻了一下wikipedia才知道ST-Erricson也有出這類SoC產品。

對於nVIDIA的印象大多是圖形處理器很強,軟體驅動程式寫得很好,一直不太清楚在mobile端產品的弱項在哪,趁這機會Google了一下大致上有兩點:

  1. BSP (Board Support Package)較弱。
  2. 無線通訊方面大多已經是Qualcomm的專利。
至於這次的處理器之爭,Tegra 3是qual-core 1.2GHz,OMAP 4470是dual-core 1.5GHz,新聞裡有一段:
This is usually TI's strategy with their chips - they use an older core, but they raise the clock speed.
此外,Tegra 3除了輸在時脈上,記憶體頻寬也是個問題:
As for the memory bandwidth, one of the biggest drawbacks of the Tegra 3 is that it still doesn’t support dual-channel memory, which means memory bandwidth is a bottleneck in some cases.
看來nVIDIA想要憑藉圖形晶片的優勢,進攻mobile市場逼退PowerVR,還是很辛苦的。

See also:


先前看過一系列關於x86跟ARM處理器的故事也滿值得看看的。

2009-01-12

Android: An Overview

最近開始看了一些有關Android的材料,希望能在理頭找到一些研究的相關材料。從2007年底推出到現在,也有相當時日了,網路上介紹架構的文章並不難找,我大致上從mmdays.com的Android 淺探(一)Android 淺探(二)這兩篇入手去看;這兩篇出步說明了Google另外實作一個變形的Java VM, Dalvik的緣故,以及底層爲什麼選擇了Linux.

大致上整理出幾項要點:
  1. 根據統計,Java是現在最常被使用的程式語言,使用Java VM可以方便程式人員進入開發各種applications. (see also: TIOBE Programming Community Index)
  2. VM該提供哪些系統函式庫,在標準的Java VM裡,控制權掌握在SUN手上。
  3. Dalvik針對執行時所需的memory footprint作最佳化。
  4. Linux可方便硬體廠商開發驅動,但opensource並不見得與公司利益相符,所以需要修該原先的kernel把device driver拉到userspace去執行。
  5. 針對kernel層的IPC, Power Management, RAM console等作了最佳化。
大致上看來Android提出的架構跟framework比起其他像是openmoko或OpenMax都來得完整,往後如果有其他聯盟想提類似的open mobile platform很難不把這些也都列入考量。(採用RIA, Rich Interactivce Application, 而不考量general purposed的架構像是 JavaFX, Flex等可能是另一種思考方向。)

相關值得看看的連結還有: